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的利弊及应用


【信息时间: 2013-08-27   阅读次数: 【我要打印】【关闭】

 

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的利弊及应用

 

戴 珺

 

对投标人的资格进行审查,是招投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主要任务是查核投标单位的资质等级、人员技术、施工设备、工作业绩、资金保障及信誉等方面是否达到招标文件的要求,其目的为了更好的履行招标的合同,使建设工程的工期、质量、造价等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资格审查分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两种方式。

资格预审:是指在投标前,对潜在投标人的资格和能力进行的预先审查。

资格预审其好处:一是可以淘汰一批不符合资质要求的投标人,选择在技术、资金等方面优秀的投标人参加投标,避免因未经资格预审而可能造成的项目建设风险。二是可以先前掌握投标人的基本情况,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恶意投标竞争,保证秩序竞争。三是可以减少开标后的评审时间。资格预审其弊端:一是有可能借用资格预审这一环节,将一些具有某项目投标资格的投标人排挤在外,把“公开招标”变成了“邀请招标”,其结果会变相的改变招标方式。二是由于项目业主、招投标监管部门、中介代理机构和招投标管理人员都有机会接触报名信息,对潜在投标人名称、数量等相关信息的保密工作难度较大,在投标人不多的情况下,在资格预审后各投标人之间有可能相互串通,抬高价格。

资格后审:是指在开标后,对投标人的投标资格按照招标文件规定条件和标准进行审查。

资格后审其好处:一是参加投标人相对较多,对业主来讲,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。二是从开标到确定中标人时间较短,潜在投标人的信息得到有效保密,切断了信息传递,减少了围标、串标等现象的发生。三是从源头上进一步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。

资格后审其弊端:一是在参加的投标人较多的情况下,增大了评标的时间和成本。二是在参加的投标人过少的情况下,因在开标前不知道投标人数,一旦出现流标,无形中增加招标成本,延长招标周期,导致招标效率下降。三是因在开标前不知道投标人的基本情况,若被没有相关项目实践经验的投标人中标,有可能给项目建设造成风险。

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,各有利弊,在实际操作中,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,很难说那种方式好,那种方式不好。在一般情况下,只要投标人满足招标文件中规定的资质、业绩、人员、财力和信誉等最低条件要求,在报价合理的前提下,应该多采用资格后审,让符合资格的投标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去参加竞争。在特殊情况下,如建设规模大,技术含量高项目,也可采用资格后审。为防止资格后审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,作为政府和招投标监管部门,要明确资格预审的基本条件,严格资格预审的审批程序,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制约,真正体现招投标的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原则。

原载盐城市纪委、监察局《镜鉴信息网》2011年11月10日